三谏之义
三谏之义 (三諫之義 ) 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sān jiàn zhī yì,三谏之义是中性词。。。。

拼音读音
拼音sān jiàn zhī yì
怎么读
注音ㄙㄢ ㄐ一ㄢˋ ㄓ 一ˋˊ
繁体三諫之義
出处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戎将侵曹,曹羁谏曰:‘戎众以无义,君请勿自敌也。’曹伯曰:‘不可。’三谏不从,遂去之,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。”何休注引孔子曰:“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,此之谓也。”
例子东汉·王充《论衡·程材》:“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,成三谏之义,令将检身自敕,不敢邪曲者,率多儒生。”
用法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※ 成语三谏之义的拼音、三谏之义怎么读由词语长廊成语大全提供。
在线汉字转拼音
※ 与(三谏之义)相关的成语及拼音:
昂首伸眉 | 伸:扬。抬头扬眉。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。 |
逍遥法外 | 不受拘束。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;仍然自由自在。 |
本位主义 |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。 |
明若观火 | 象看火那样清楚。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。 |
取长补短 | 吸取别人的长处;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。 |
扫地出门 |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;室内干干净净;不留任何东西。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;连人也被赶出家门。 |
人面兽心 | 空有人的外貌;品德却像兽类。形容品德极坏。 |
门当户对 | 门、户:代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;当:相称;对:合适;对等。旧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;适宜通婚结亲。现泛指人与人的身份相等;物与物的对称适合等。 |
缘悭分浅 | 悭:欠缺。缘分欠缺。指与对方无缘相见 |
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说起 | 二十四史:清乾隆时刻《史记》等24部史书。比喻情况复杂,头绪繁多,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。 |
难以置信 | 不容易相信。 |
先声夺人 | 声:声势;夺人:指动摇人心。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。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。 |
不三不四 | 不像这也不像那。即不像样子;不伦不类。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。 |
鬼瞰其室 |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,将祸害其满盈之志。 |
拉大旗作虎皮 |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、蒙骗人。 |
快心满志 | 见“快心遂意”。 |
囊萤照雪 | 囊萤: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。形容家境贫寒,勤苦读书。 |
诈奸不及 | 犹言十分奸诈。 |
目不斜视 | 眼睛不往旁边看。形容目光庄重;神情严肃。 |
叽叽喳喳 | 语音杂乱。 |
各尽所能,按劳分配 | |
之子于归 | 之子:这个女子;于归:到丈夫家中去。指女子出嫁 |
公子哥儿 | 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,不务正业的子弟。 |
汲汲顾影 | 惶惶然自顾其影,孤苦失望的样子。也指频频地自顾其影,洋洋得意的样子。 |
风风雨雨 | 刮风下雨,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。 |
鹬蚌相争 | 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省语。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 |
半新不旧 | 半:二分之一。指不新不旧。 |
岁寒三友 | 松、竹经冬不凋,梅花耐寒开放,因此有“岁寒三友”之称。 |
最近成语拼音查询:
更多成语的拼音